热搜词: 2025 2026

上汽、比亚迪、赛力斯三季度报, 老中青三代“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10月底最后两天,A股整车“三巨头”罕见同日交卷。上汽集团Q3净利20.8亿元,同比暴增644.9%,单季销量114.1万辆,燃油车居然“抢镜”;比亚迪营收1949.85亿元,同比微降3%,净利78.23亿元,下滑32.6%,但研发投入暴增31%;赛力斯营收481.33亿元,净利23.71亿元,单车均价逼近39万元,现金分红5亿元,账上现金却高达240亿元。一个“老大哥”靠规模回血,一个“新王”牺牲利润保研发,一个“后生”用高端爆款狂赚毛利。行业价格战最凶残的三季度,三家却呈现出“盈利修复—研发加仓—现金奶牛”三段式光谱,像极了产业周期的“老中青”三代同框。当电动化渗透率突破42%,政策补贴开始退坡,市场第一次同时见证规模红利尾声、技术红利窗口、高端溢价分化。谁在把周期做成朋友,谁又被周期反噬?答案藏在三张报表的“异常数据”里。

上汽“大象回血”,644%净利暴增背后,燃油车成了现金奶牛

“燃油车已死”的呼声喊了三年,上汽却用一份644%净利增长告诉市场——旧引擎还能发电。Q3批售114.1万辆,其中自主品牌57.4万辆,占比50.3%,但利润贡献占比达72%,意味着一辆荣威/名爵的毛利已追平两辆大众合资车。海外销售27.8万辆,单车净利约0.38万元,比国内高0.12万元,墨西哥、印度工厂产能利用率拉到95%,成为对冲国内价格战的安全垫。碳酸锂价格同比降58%,电池包成本每度下降120元,让插混荣威D7、MG4“欧洲特供版”毛利提升3.3个百分点。

董事长陈虹在业绩会上直言:“盈利不是靠涨价,而是靠降本和结构。”一句话点破——上汽把“规模”玩成了“现金”,用燃油车海外高毛利反哺新能源研发,2026年固态电池、全栈自驱智驾同时上车,形成“旧车赚钱、新车蓄势”的错峰打法。644%的暴增不可持续,但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期,让上汽有时间把新一代纯电平台、固态电池、混合碳化硅电驱全部量产——老巨头学会用利润换时间。

比亚迪“利润换研发”,净利下滑33%,却砸出437亿元技术壕沟

如果只看净利跌幅,比亚迪似乎“增收不增利”,但拆开费用结构,会发现王传福在下另一盘棋。前三季度研发投入437.48亿元,同比增长31.3%,相当于每天烧掉1.6亿元,占营收7.7%,高于特斯拉的4.1%。其中180亿元投向“璇玑”整车智能架构,包括整车级融合感知、中央计算平台、自研毫米波雷达与激光雷达,比外采降本40%。

产出已经显现:秦L、海狮07等新车已搭载自研800V+12合1电驱,CLTC效率提升至92.6%,比上一代高3.1个百分点,意味着同样电池多跑35公里。更关键的是“出口税账”:欧盟对中国电车加征17.8%反补贴税,但比亚迪在土耳其投资10亿美元建设CKD工厂,预计2026年本地化率可达70%,可规避额外关税12个百分点,单车节省约2800欧元,正好对冲欧洲市场价格战。

国内让利、海外补税,研发前置、成本后置,比亚迪用短期利润换“技术+产能”双护城河。三季度现金流仍保持158亿元正流入,证明“烧钱”在可控范围内。等到自研智驾、800V、CTB3.0全部量产,比亚迪将拥有全球最低的电池成本+最高的垂直整合度,届时再降价将是一次“降维打击”,而非被动内卷。

赛力斯“现金奶牛”,单车净利7.7万,账上240亿现金开始反哺华为

问界M9上市21个月交付25万辆,单车均价55万元,单车净利约7.7万元,这一数字超过奔驰E级,仅次于保时捷卡宴。Q3公司整体毛利率28.6%,比比亚迪高10个百分点,比特斯拉高6个百分点;期末货币资金240亿元,有息负债仅37亿元,净现金203亿元,相当于可再建两条全工艺产线;半年度派息5亿元,分红率9.4%,在亏损遍野的新势力中罕见。

更值得注意的是“反向输出”华为:赛力斯宣布将与华为数字能源共建“超充联盟”,计划2026年前在全国布局1000座480kW液冷超充站,赛力斯出资200亿元,华为提供技术与设备。这意味着“学生”开始给“老师”交学费,用高端车赚来的利润去补能基建,既锁定用户补能体验,又把华为绑在自家生态上。

赛力斯在业绩会上直言:“高端不是喊口号,是把利润变成资产。”赛力斯用现金买时间、买伙伴、买用户体验,形成“豪车赚钱—基建锁客—软件迭代”的正循环,成为新势力中第一家靠卖车就能“自我输血”的公司,而不是持续融资烧钱。

上汽的644%净利证明“规模仍可赚钱”,比亚迪的437亿研发说明“技术仍在进步”,赛力斯的240亿现金表明“高端可以自我造血”。当价格战把行业毛利率压到10%以下,三家却同时出现“盈利修复+研发加仓+现金回流”的异类指标,拼在一起恰好构成中国汽车工业的“缓冲垫”。三代企业三种节奏,却共同完成一次“周期错峰”——旧车赚钱、新车蓄势、高端锁客,把原本同步下行的行业周期硬生生拉成“阶梯式”接力。未来两年,固态电池、L3智驾、800V超充进入集中落地期,拥有现金、规模、技术三张底牌的老中青三代,将在下一轮复苏周期里再次咬合,推动中国车市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命运齿轮已转动,胜负将在2026年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