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AI时代, 图书馆如何更“聪明”

转自:河北日报

AI时代,图书馆如何更“聪明”

□张晓华

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当下,图书馆的角色和功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究竟什么样的图书馆更“聪明”?近日,第五届长三角公共图书馆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此次活动以“破界·融合·共生——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为主题,汇聚行业智慧,展示创新实践。业内专家认为,AI技术浪潮下,公共知识服务更应打破学科界限,融合科技与人文。(据上观新闻10月24日报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AI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古代守藏室到近代藏书阁,再到现代数字化图书馆,每次变革都极大推动了知识的传播与利用。如今,智慧图书馆应运而生,AI技术的融入更为其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新阶段,智慧图书馆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和高效化。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空间,而是打造一个能够被用户感知且不受空间限制的移动图书馆。

如何持续引领智慧图书馆新潮流?且看各地的创新实践——

苏州图书馆推出AI助手、检索词推荐等服务,共享平台上线后累计引入38万种电子图书、万余种有声书资源、500场江南文化讲座视频和1800部古籍资源;

河北推出公共图书馆AI数字人联合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全省的智慧图书馆网络,实现纸质与数字资源无缝对接,为读者提供AI找书、AI荐书、AI读书等服务;

长沙图书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古籍中记载的唐代铜官古镇、铜官窑等进行立体还原,以实现沉浸式阅读;

上海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是一家“没有纸质书”的新型图书馆,汇聚了全球西文学术电子专著20余万册、中文科技类电子图书30余万册等海量数字内容,使读者实现一站式数字交互阅览……

这些智能新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突破了传统形态,将一些枯燥的典籍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文化载体,用一种更轻松愉悦的方式让读者“涨知识”。

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目前图书馆用户需求已从“获取信息”转向“享受精准服务”,图书馆也从“知识仓库”升级为“智慧服务中心”。面对新的时代需求,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应勇于破界突围,通过构建线上服务平台、移动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网络,使知识服务突破地理限制,变得触手可及;积极引入各类数字资源,包括电子图书、学术期刊、公开课、历史档案数字化成果等,构建多元立体的知识资源体系;打破服务时间限制,推出24小时在线服务、智能问答机器人、自助借还系统等,力争使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意味着图书馆不仅是先进技术的应用场所,更是体现人类智慧、情感与价值的温暖港湾。除了以新技术提升效率外,图书馆还应注重其人文内核,通过精心策划展览、讲座、读书会、文化沙龙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滋养读者心灵,打造凝聚人文精神、传承地方文化的智慧场域。

从传统图书馆的静谧书海,到数字阅读的指尖世界,科技力量的赋能构建起更有温度、更富活力的文化空间。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的核心阵地,图书馆的智慧化变革无疑将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也将成为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