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整顿职场? 不, AI数字员工正在整顿00后!
“00后整顿职场”曾是近年来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在这场新旧职场文化的拉锯战持续发酵时,一批不知疲倦、永不抱怨的“新员工”已经悄然上岗。
它们将在营销及销售市场大展拳脚。《2025中国AIAgent营销市场发展潜力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AIAgent营销及销售市场规模约442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将冲刺万亿级市场空间。
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AI员工正成为关键抓手。
8月5日,百度AIDay开放日现场,百度智能云宣布推出全球首批AI数字员工。据悉,其涵盖营销经理、还款助理、汽车销售、促销专员、产品经理、课程顾问、招聘专员核心业务职能。数字员工可以24小时在线处理重复性工作,大幅降低人力成本,甚至在特定领域展现出超越人类的精准度和稳定性。
他们是谁?他们是一个“超能战队”
未来图灵在现场了解到,百度智能云发布的数字员工阵容堪称企业版“复仇者联盟”,每个角色都针对特定业务场景深度优化,形成了一支无死角覆盖企业核心流程的“超能战队”。
百度副总裁阮瑜在开放日现场分享,在Agentic(代理式人工智能)时代,日常工作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劳动者”,智能体将会以“数字员工”的形态参与到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当中,而数字员工作为生产单元,正在推动组织生产力发生革命性变化。
百度副总裁阮瑜
招聘顾问袁宇恒是HR部门的“AI猎头”,能够批量沟通候选人,自动筛选高意向人才。在演示中,袁宇恒以百度智能云产品经理的身份与求职者进行了流畅对话,从岗位介绍到薪资期望,再到项目经验询问,全程自然得体。百度智能云智能营销产品总经理石峥分享的数据显示,这类AI招聘顾问能使面试参加率提升40%,将HR从重复筛选中解放出来。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营销顾问陈思静,这位金融行业的“AI销冠分身”能够基于客户画像生成个性化营销方案。百度智能云智能营销产品副总经理张红光解释道:“我们给数字员工电话、工单等各种系统能力,让他从虚拟世界进入真实世界完成工作。”在4S店场景演示中,数字员工张雨欣通过电话成功邀约客户试驾,并将高意向客户直接植入4S店系统生成试驾订单。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1万小时定律”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持续1万小时的专注练习可成为领域专家。据石峥介绍,百度上线的7个数字员工,每一个数字员工在语料和物料上面的投入,尤其是语音上的物料,都超过了10万小时。“如果今天他是一个16岁的少年,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到明天他能变成一个22岁的本科毕业生,甚至(专业水平)还能到26岁的博士毕业生。这是我们看到数字员工的演化方向,也是我们对数字员工这个业务非常有信心的地方。”石峥说。
百度智能云智能营销产品总经理石峥
我们了解到,相较于同类型的数字人产品,这些数字员工不再是简单的应答机器,而是具备了“人格化交互”和“业务化内核”的智能体。他们拥有影视级数字人形象,语音识别准确率达98%,预置了100多个行业SOP(标准作业程序),在金融、汽车、教育等场景开箱即用。正如阮瑜所言,这些智能体往往会以一种数字员工的形态来参与到企业的很多任务流中,这些任务流和执行就会重新把原来的很多流程进行编排。
拥有大脑?他们有“类人双脑”架构
据透露,数字员工的强大能力源于百度智能云创新的“类人双脑”架构,智能决策“大脑”和拟真交互“小脑”的协同工作。
大脑负责接收到外面的所有的信息处理信息,并且在对应的场景下给到这个信息最合适的反馈。它包括基于大模型的情绪识别能力,意图识别能力。随着大模型能力的提升,数字员工“大脑”的能力也在提升。
在“大脑”层面,数字员工实现了多智能体协同的动态闭环。以营销场景为例,线索挖掘Agent、用户分层Agent和外呼执行Agent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营销链路。这些Agent并非孤立运作,而是通过行业Know-How的深度封装,掌握了教育续费策略、汽车参数对比等专业。张红光解释道:“对于相对简单的任务,单Agent架构By(对应)岗位,我们提供内置的Agent封装。而对于复杂的岗位,我们设计了多Agent架构,将提示和工具分散到多个Agent中。”简单理解就是简单任务或岗位一个“全能型助手”(单Agent,内置所有能力)就能搞定;复杂任务或岗位,一群“分工型助手”(多Agent)各司其职,通过协作完成更复杂的工作。
百度智能云智能营销产品副总经理张红光
也就是说,协同不仅发生在人和数字员工之间,还发生在数字员工和数字员工之间。这样数字员工可以灵活的匹配任务的复杂度,系统可以更灵活、更高效地应对不同场景。
“小脑”则负责打造拟真交互体验。把大模型用在一个复杂的业务流上之后,会发现它有时延,这就需要在技术架构上做一些大小模型的分离和调度。比如通过4D扫描技术和1200个控制维度,数字员工能够精准还原人类微表情;无感延时交互技术将对话延迟降至秒级,支持自然打断。石峥在演示中强调:“我们要数字员工在真正使用时能够给到客户秒级的反馈,不要超过2秒,超过2秒大家就会知道这个人是假的。”
百度对于这种架构的突破性在于,它交付的不再是AI工具,而是直接的业务收益。正如张红光所说:“企业将这些员工雇佣回去了以后,会改善企业中的这种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改变会极大的释放生产力。”
应用尝试?他们的贡献直接挂钩GMV
关于大模型应用落地,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认为,当前的AI行业发展还是“正三角”模式,即基础层占据主导地位(比如英伟达芯片市值高达4万亿美元),应用层占比很小(应用企业还没有长大)。而AI行业的未来,一定是“倒三角”模式,即应用层出现繁荣景象,并成为整个产业链主力。
“应用层的爆发,可能不会出现一个APP爆火占据所有场景,把什么事都解决了,而应该是渗透式的,AI把所有行业重做一遍,我们坚信,这个行业一定会变成一个‘倒三角’,所以一定会在应用层做更多的创新探索和尝试。”石峥说。
百度发布数字员工,正是贯彻做大“应用层”的尝试,解决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问题,拓展企业的增益价值。
与传统AI工具不同,数字员工的贡献可以直接挂钩GMV(商品交易总额)。百度慧播星的数字人直播使转化率提升31%。数字员工不是孤立的技术展示,而是深度嵌入业务流的解决方案。在教育行业,数字员工将课程制作成本降低1/3,录制效率提升20倍;在金融领域,浦发银行的数字员工月均服务几十万客户。这些成功案例证明,数字员工正在从锦上添花变为不可或缺。
数字员工最根本的变革在于重新定义了人机关系。人类员工不再被机械性工作束缚,而是转型为智能体管家,专注于创意决策和复杂问题解决。
AI取代的不是人类,而是人类不愿意做的工作。当百度智能云的数字员工处理着重复性任务时,人类员工得以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回归到创造、决策和情感连接这些真正体现人性价值的领域。
这不是一场零和博弈。正如工业革命没有消灭工作而是创造了新工种,AI革命也将重塑而非取代人类角色。00后追求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或许最终将由这些不知疲倦的数字同事来帮他们实现。就像活动最后主持人说的那样,人类将不再被异化为生产工具,而是回归到创造者、思考者和情感连接者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