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如何安放逝者的“数字生命”?

转自:团结报

□郭屿

近日,微信有关方面表示,针对逝者账号的问题,从今年9月起,对长时间不登录使用的微信账号不再回收处理。与此同时,有网友发帖称,在使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音乐软件账号时,竟登录上了已故歌手的账号。这两个事件将“数字遗产保护”话题再次推进公众视野。

微信调整账号回收策略,背后是对用户情感需求的深刻回应。在此之前,曾有网友因父亲离世近十年的微信账号被系统回收而崩溃痛哭,这类遗憾推动平台反思技术规则的人文温度。如今微信保留逝者账号及朋友圈内容,既为亲属提供了寄托思念的载体,也彰显了对数字记忆的尊重。

反观已故歌手账号事件,则暴露出数字遗产管理的多重短板。运营商将停用手机号二次放号,平台未建立账号与手机号的安全解绑机制,最终导致逝者隐私信息面临泄露风险,违背逝者权益保护原则。

当前,数字遗产保护仍处于法律与平台规则的模糊地带。虽然民法典已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但社交账号等数字遗产能否归为“可继承财产”,至今缺乏清晰界定。破解此难题需兼顾情感、隐私与法律。对平台而言,可探索“纪念账号”,亲属申请后,冻结账号登录权限却保留内容浏览功能。对运营商来说,手机号重新放号前应设“静默期”,并向新用户提示二次放号的风险。当然,最根本的仍是加快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明确数字遗产的定义、继承路径与各方责任,让平台规则与法律条款互补,筑牢制度底线。数字痕迹已成为生命印记的重要部分,要让技术浸润人文关怀、法律守住安全底线,才能真正实现对数字生命的尊重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