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东风纳米L2跑偏风波背后: AI驾驶“端到端模型”真成熟了吗?

据媒体报道,东风汽车旗下的纯电品牌“东风纳米”近日回应了部分车主关于纳米06车型L2级辅助驾驶出现“向右跑偏”的问题。官方指出,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401 Ultra和471 Ultra车型上,其智能驾驶功能采用的是“端到端模型”,由于算法训练阶段的特性,会短时间出现偏离车道中心的情况,预计将于2025年10月通过OTA升级进行修复。

在智能驾驶成为新能源汽车核心卖点的当下,这起“跑偏门”事件,不仅是产品技术本身的挑战,更折射出端到端AI模型能否承载主流L2功能的行业焦虑。

“端到端”跑偏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新焦点

根据东风纳米的解释,其Ultra系列车型采用的是端到端(End-to-End)智能辅助驾驶架构,即由摄像头等传感器采集输入,直接映射到车辆控制输出,如转向、加减速等动作——中间几乎没有人为设定的规则逻辑,全靠AI模型推演路径。

这一技术路径的好处是:

更像人类驾驶员思维:能够处理非结构化场景,如突发状况、复杂路况;

开发效率高:省去了大量手动设定和程序逻辑控制。

但弊端也非常明显:

依赖大量数据训练,一旦训练样本有偏差,可能“学坏”;

不可解释性高,系统“为什么这么干”用户与工程师都很难直观理解;

鲁棒性较差,对光照、路标、摄像头清晰度、道路结构变化等敏感。

因此,“短时间向右跑偏再自动回中”——并非Bug,而可能是当前端到端模型不可避免的“青春期表现”。

老车型靠“零位校准”,新架构靠“OTA迭代”

官方还解释,Pro系列车型大多使用传统的LKA(车道保持辅助)策略,如果右偏,更多是由于:

方向盘零位角或四轮定位出现误差;

用户对LKA工作逻辑不熟悉(如系统自动修正被误解为“跑偏”)。

这意味着:传统架构问题靠“机械+用户教育”解决,而新一代AI模型问题只能靠“算法迭代”,两种方式的背后,是产品哲学的根本差异。

跑偏背后:智能车能否“自证安全”?

作为售价7.99万~10.99万元的“国民智趣纯电SUV”,纳米06主打的是 “入门级智能化”,配备了包括高速领航、城市记忆泊车等高阶功能,甚至支持避让异形障碍物的AI感知。

问题来了:

如此重要的功能,能否靠OTA“事后修正”?在AI当道的智能汽车时代,用户信任从哪里来?

在没有足够强大的数据闭环与算法验证体系前,把“安全”交给尚处于训练阶段的模型,这种做法在造车新势力中并不罕见。但当模型失误化为现实路况中的偏移甚至碰撞时,责任该如何界定?

智能驾驶不是噱头,是责任

东风纳米此次回应跑偏问题,态度坦诚、信息详实,值得肯定。但这也向整个行业敲响警钟:

当“AI能力”成为智能汽车的核心卖点时,就必须同步建立对“AI责任”的应对体系。

端到端模型不是原罪,但不能成为“功能瑕疵”的借口;OTA不是万能补丁,更不能替代前期测试验证。

未来智能驾驶的竞争,拼的不仅是技术力,更是企业在用户体验、场景安全和算法透明性上的诚意与底线。

“车不能跑偏,信任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