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3D图形引擎, 在「别处」开花

2023年,吴小毛做了一个决定——或许是他创业近10年来最艰难的一个决定:

粒界引擎GritGene要降低智慧城市业务比例,让位给新的终端产品,即大终端智能车、消费者终端手机和新终端XR设备。(雷峰网雷峰网雷峰网)

一家3D图形引擎(以下简称3D引擎)公司,要在传统游戏领域和UE(虚幻引擎)、Unity一争高下并不现实,因此,留下的主要是ToG和ToB生意——其中智慧城市业务量大管饱,养活了多少公司早不是秘密,粒界当时将近一半的收入也来源于此,为什么要放弃呢?

选择智慧城市当然有道理,而吴小毛看的却更远: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粒界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确需要智慧城市的造血能力;而当公司迈过了最初的“坎”,过度依赖非标品化业务,不仅无法做技术积累,更会让成本随着业务同步增加——不少上一代的视觉、AI公司,正是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堪重负。

自断一臂之后,粒界引擎在2023年的收入出现了预期中的下降,而到了2024年即被重新拉起,收入年化翻了一番。2025年,粒界的收入可能还能再翻一倍。

2025年的3D引擎,紧抱过去的路子,活得一定不会太容易;而向外求生,在别处开花,要如何求生存、求增长?

这是一个3D引擎公司的故事,也是每一个正在转型中的科技公司的故事。

013D引擎,还是个好生意吗?

彼时,正是新冠疫情肆虐,上海全城封控的时候。归国返乡的吴小毛原本在上海降落的航班临时被改为在成都降落,经过3周的隔离,他依然无法回到上海和妻儿团聚,只能转道杭州住下。

那个时点,正是中国的投资市场开始下滑的转折点——吴小毛在杭州奔走,几个月时间聊了十多家投资机构。他邀请投资人在上海解封后来到粒界参观,以便进一步推进合作,而在吴小毛百经周转,回到了上海之后,发现投资人远不如之前积极,让他敏锐感觉到资本市场的寒冬已经到来。

在资本最好的时候,吴小毛曾经有一年内连续成功融资三轮的战绩;而现在人人都说“没钱”,吴小毛开始察觉到一丝不对。

诚然,在2021年,元宇宙的一波热潮,如同海绵一样吸收了资本市场里的大量热钱,很多机构烧了太多却未见回报。吴小毛跑去问了一圈,得到的回复都是“十动然拒”,这也让他开始感受到了些许的焦虑。

同一个时间,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特朗普的指挥下,开始了对华为等一众中国公司的制裁,芯片国产化箭在弦上。在这之前,粒界本已与某个业界龙头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却受制于国产芯片漫长的研发和投产周期,项目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前面提到的,粒界引擎的“壮士断腕”,就发生在这多事之秋的一年之后。

做3D引擎,吴小毛和粒界的路子和别人就是不太一样。从微软亚研院到德国Crytek公司的CryEngine团队,吴小毛已经见过了3D技术的一个个巅峰。而当他回国决心创业时,吴小毛也没有把游戏作为自己3D引擎的主要目标,反而把目光放在了其他的领域。

说起3D引擎,很多人开始想到的大多是UE、Unity,与他们制作的无数游戏;但吴小毛深知,在今天用得上3D引擎的领域,非游戏领域和游戏几乎规模相近,可以分庭抗礼。

贸然冲进游戏这片红海,和UE、Unity两个行业老大竞争,对于任何一个创业公司都不是一个好主意。于是,吴小毛想到的就是从非游戏领域入手,试着在其他领域先行突破,把数字内容创作、数字智慧城市和新兴硬件上人机交互作为主要业务。

要走这样一条路,没有借鉴、也少有同伴——吴小毛的图形引擎之路,有坎坷,也有收获。

早先的吴小毛,也是被MagicLeap的“假视频”欺骗了的“受害者”,坚信最先跑出来的下一代智能终端一定是XR。

在XR这个赛道,吴小毛判断精准,并成功击败对手,在服务于某硬件终端巨头后,进入荣耀终端3D核心供应链,成为对标苹果3DOS中RealityKit的首家进入终端系统的3D引擎公司,这点目前尚没有其他3D引擎做到。

(XR公司MagicLeap在2015年放出的技术演示视频,在不久后被爆出是由别家特效公司制作而来)

而无论媒体和资本炒的再热,无论是VR还是AR,在技术上还有不少难关难以逾越;而在市场另一边,一个新机会——智能汽车——正在冉冉升起。

几年前,比亚迪正在外部寻找合作伙伴,希望对方在3D引擎的领域有所建树,来帮助自己完善车机的交互系统。

简单来说,今天你在每一台比亚迪上看到的仪表盘、中控面板、后座娱乐系统等数字的交互界面,都离不开3D引擎的工作——不止是驾驶操控和数字交互内容的制作、渲染,还有交互界面的编辑等等。

今天有不少人,认为车上的算力本就并不富裕,更该全力支援大模型,3D图形计算反而可以放下;

但实际上,在C端认知当中,一个效果酷炫的智驾界面和3D中控,也是让自己买车有面子的重要因素——甚至称得上是智能汽车的另一种“橱窗设计”。

彼时,比亚迪正在市场上深入调研,粒界虽然在车机领域积累不多,但还是引起了前者的注意。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吴小毛以身入局,和比亚迪做深度的结合。一时间,粒界的员工和比亚迪研发团队一起紧密联合办公,密集讨论合作的细节和进展。比亚迪高效和拼搏的精神极大地提高了粒界科技的交付效率。

“当别人分不出,我们究竟是比亚迪员工还是粒界员工时,当我们用客户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时,我们才能真正与客户融为一体。”吴小毛如是说道。

一来二去,随着比亚迪对粒界的了解越来越深入,粒界的团队和技术也就逐渐脱颖而出,PK掉了不少同行,最终不仅拿到了比亚迪的单子,实现了营收的快速增长;更拿到了他们的两轮投资,把资金问题顺便一起解决了。

今天,粒界把很大的精力花在比亚迪等大B客户的身上,并非只着眼于订单的价值,而是寄望于可以通过与客户的深度接合,在各个领域制造标杆案例,并以此将标准化流程推广,让粒界的解决方案可以向着标品化的目标更进一步。

对粒界的头部客户战略,吴小毛解释道:“我们的洞察是,在一个行业需求尚未标准化、仍在摸索的早期,如果单纯服务于所有客户,就难以深入合作——只有先通过吸引头部客户有量级的投资,加上标杆级的、有机会定义行业标准的项目合作,在确保头部客户有安全感的前提下,再去面向整个行业铺开市场,这种打法才更有杀伤力。”

02转型还需自身硬:底层技术如何规划?

要在别处开花,过去鲜有车机经验的粒界,是如何Hold住了比亚迪这样的大客户?归根结底,还得是技术领先并且全栈可控。

从XR入局,吴小毛又一头闯进了车机的领域,可说得上殊途同归。XR和车,同样是新的智能终端,二者本质上有着类似的特点:

首先,两者都是移动终端,自身算力都算不上强大,仅靠端侧计算必然会影响实际的效果输出;

其次,XR和车机与传统游戏引擎的应用场景不同,各自有着不同的OS,图形引擎要完成适配,就得更灵活地适应多种开发环境;

同时,XR和车都是多模态终端,涉及到视觉、空间、声音、传感等等多种模态信息的输入和输出,3D引擎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接口。

对于粒界来说,做XR的过程,也给他们进军车机带来了不错的技术积累。总结成四个字,吴小毛说,粒界的技术战略叫做:“智能”、“异构”

“智能”、“异构”,AI训练到人际交互闭环。

智能,指的是粒界引擎作为3D-AI引擎的原生性,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引擎本身构架的AI化,其中包括渲染、动画、物理、UI(用户界面)、脚本、资产管理、测试、声音、AI本身等子系统的AI化,这要求引擎本身的设计要对AI友好,这种友好体现在更细颗粒度的程序调用接口,以及系统本身构架的灵活性,使AI可以更大自由度地优化各模块以及他们之间的协同;

二是引擎在数据输入和应用打包导出时的AI化,让不同应用如UE、Unity、Blender、Maya、Max等应用程序的场景、灯光、材质等通过OpenUSD和AI做到自动化和无缝导入,也让粒界引擎的应用导出到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时,开发者可以轻松完成应用在不同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的部署;

三是粒界引擎在进军新的领域时,针对新场景的工作流、数据流和3D品质与数据包大小、流畅性及不同领域的特点性需求,可以借助AI的能力快捷地生成和部署。

粒界引擎的全栈3D能力和跨行业能力,引擎的轻量化和新颖性,以及其在车、XR、手机、数字孪生、影视动漫等行业的落地和积累,使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适合在AI原生3D引擎上先发制人的企业。

构架的AI化,听起来很大,似乎让人有些摸不到头脑——而在吴小毛心里,最重要的,就是引擎构架上要有足够多,可以被AI调校的“微接口”。

市面上的其他引擎,采取的还是过去传统的开发管线,使用习惯也更偏向于让真人对引擎各处调参,来增强实际的表现——但很多时候,这一套工作流程,其实对AI不友好。而3D引擎如果要对AI友好,就是要引擎构架本身的颗粒度够细,降低AI介入调校的门槛,这样才能真正把AI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用户想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个在家可以玩的象棋小游戏,可以通过AI的加入,让用户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制作UI、分配按钮、调整棋盘等等,不必非得精通3D引擎,才能完成自己游戏内容的制作。但要完成3D引擎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引擎具备原生AI构架和全栈式从编程到自动化脚本,再到到用户界面一体式打通的能力。

在车厂,隔行如隔山,懂得如何使用3D引擎、编辑器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把AI的能力引入图形引擎,让更多人能更简单地创作内容——粒界引擎的架构设计,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

在此之外,AI编程、AI生成3D素材,更是老生常谈,粒界也一样不落,同步地进行着开发。

“甚至我们会把那些AI功能放在后台,让大家不用关心究竟用的是哪个模型工具。”吴小毛说,“我们只会呼出引擎自己的东西,不是秀肌肉,而是让用户的体验更一致。”

除了“智能”之外,要把AI用进引擎架构,还不得不提到“异构”。在粒界的规划里,端云结合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也是最早提出端云异构,端优先于云,云增强端计算构架的公司。

以车机为例,前面提到,车机的硬件情况,是端侧算力偏弱、芯片情况也多种多样,但人在车上的使用场景却一点不弱——无论是大模型、导航、模拟,都对算力消耗不小。纯端侧计算,对车来说并不现实。不光是车,其实移动终端基本都具备本地算力受限的特征,都需要借助云增强端的方式来实现更高品质和更轻量化的端云并行计算。

除车以外,XR设备、手机等移动设备都有端云联合计算的需求。吴小毛一直坚持实时终端计算的顺序是从“端”到“边缘”到“云”。优先级最高,性价比最高的是端侧设备,端的算力不够时才需要接入边和云的算力。

纯云计算,看似可以通过背后庞大的云算力,对车上的各种功能做好支持;但对于车内场景低延迟、高并发、长时间连续使用的用户实际需求,很难给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除了端云的异构,吴小毛的粒界3D引擎,之所以能够适配多种不同算力、效果、响应速度需求的场景,关键还需要3D引擎的异构计算能力。

一般来说,一个图形引擎可以被分为三个不同的层级:系统、渲染、编辑工具链。

过去做图形引擎的方式,是在开发时就让系统、渲染和编辑工具链紧密结合,让三者间做好适配,达到“1+1+1>3”的理想效果。

而没过多久,不少引擎公司开始发现,游戏公司想做更加精品化的游戏,当下引擎的系统、渲染层面却可能效果不尽人意,拖慢了公司制作的脚步。

于是,不少有技术实力的头部公司,会冲着比较成熟的工具链,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引擎,再把渲染管线全部“掏空”重写。这样的工作流程虽然好,但实际在引擎内部诸层面的协作上,难免会产生“排异反应”,1+1+1的结果反而可能小于3。

对于非游戏公司,在车机、影视等领域的应用更是如此,场景各色各样,需求也不一而足。众口难调,一个图形引擎工具,该怎么设计才能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呢?

于是,粒界率先对自己引擎的系统、渲染、编辑三个层面进行了解耦,各个功能之间只有协作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更小,结构也更加松散。

这样,不同的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粒界引擎的功能层进行调整,而不必担心对其他功能层产生不可预见的影响。

正是靠着更灵活的引擎结构和更快的优化速度,粒界才能够像服务比亚迪一样,有能力为其他大客户开展高融合度的服务。而和比亚迪的高度融合合作,也让粒界获得了更多对车机领域的洞察,针对车机CP,粒界也做了很多针对性的调整,比如超分和硬件性能优化,这也让粒界后续和整个汽车产业的合作可以更加顺畅。

03结语

今天,吴小毛在做企业之余,最爱的事情是跑步。他每周跑4-5次,路线不挑,每次5-10公里,配速5~7公里,即使出差也必带跑鞋。这是他每天“最放松的时候”。

创业这么多年,吴小毛早就掌握了一套应对压力的方式。据他说,挑战最大的时候,一次是2022年融资困难,一次是2023年的业务调整。

而如今,粒界在融资和业务两个层面,都有着不错的进展。新一波融资之后,粒界和比亚迪、荣耀等大客户的合作也越发深入——一切似乎正在向着先前规划的方向前进。

吴小毛看来,这给粒界带来了9年的先发优势。

“系统工程是我们天然的屏障,它工程量很大,对性能要求又很高。我们做了9年,这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可以比喻为中小型3D操作系统”吴小毛如是说道,“还有一个重要的点——3D引擎这个赛道因为其专业性,能理解其性感性的不多,在探索的过程中,很多曾经的同路企业也很令人遗憾地掉队了,这就很难吸引更多的新竞争者加入。”

但当下不吸引人的东西,很可能是在为未来深刻改变世界而扎下根系。吴小毛和粒界在做的,是坚持选择更长周期的生意,避开拥挤、短期的红海赛道。“10年成功,20年卓越,30年伟大,坚持做有价值的事,做时间的朋友“,吴小毛这样告诉记者。

面向未来,一方面,粒界将针对AI行业从算法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新阶段,利用自身引擎的独特优势(包括灵活配置的渲染管线、对物理模拟算法的高质量集成、高品质的渲染能力),向AI行业提供可高度自定义的、高效率低成本的、可用于世界模型和具身智能模拟仿真训练的3D数据及场景的生成管线和工具。

另一方面,粒界也有借助于与头部游戏发行商合作,再次回到游戏领域的打算。但这必须是下一代的、深刻变更人机交互和生活方式的伟大游戏,将是PokémonGo、Roblox、Minecraft的混合体。在曾经全球最顶级的游戏公司Crytek开发CryEngine游戏引擎的经历,让吴小毛始终无法忘记。

“做过游戏的人没有不想继续做游戏的。在粒界占领几个非游戏大赛道并具备上市条件后,将加快与头部游戏发行商一起进军下一代开放世界泛游戏”吴小毛说道。

下一代游戏,在吴小毛的心里,要有混合Roblox的生态开放性、PokémonGo的混合现实性、Mincraft的便捷操作性,通过迪斯尼一样的IP来覆盖全年龄段,从幼儿到老年人都能玩,但效果要更加真实——它不仅是一款游戏,还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多种功能,类似一个超级APP。

但游戏,终归无法在当下就成为粒界营收的主力,就如同一个外出的游子,要先在他乡吸收经验、积蓄力量之后,才能回到“故土”发光发热。

资本市场的降温、市场的急剧变化、商业化与科技创新的双重挑战……对于每个科技行业的创业者来说,或许都并不陌生,而如何应对,其实学问不少。

在别处开花,是一种对行业方向的判断,是一种离开传统战场向外求生的勇气,是一种洞察未来后不被干扰的果断。

粒界的故事,如同前面所说,并不只是一家3D引擎公司的故事——粒界的故事,也是许多科技公司在长期探索中共有的故事。

中国科技产业正经历从模式创新向硬核创新的范式迁移。当短平快的流量打法日渐式微,越来越多企业开始理解:穿越寒冬需要的不仅是商业嗅觉,更是将技术嵌入产业骨骼的耐心。

就像吴小毛日复一日的奔跑,企业真正的耐力不在于冲刺速度,而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呼吸节奏——在工业场景中校准技术精度,在现实需求中捕捉未来接口,在看似"不够性感"的领域培育变革的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