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赛区参赛项目增长约420%, 上海这个赛会品牌有何魅力?
AI+类器官芯片技术平台、高分子人工心脏瓣膜、具身智能海洋机器人、废旧锂电池正极材料直接再生回收、4D波导天线毫米波雷达、肺动脉血栓清除系统……从高端装备制造到未来智能,从信息技术到生命健康,来自全球各地的项目涵盖诸多前沿赛道。
10月17日,“国投科创杯”第五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大零号湾科创大厦正式启动。两天时间内,经过层层选拔晋级总决赛的154个优质项目,将在全新启用的“海聚英才”创业城展开巅峰对决,助力上海集聚高层次创业人才,进一步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全球人才吸引力更凸显
自启动以来,第五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的热度就一直不减。
今年3月大赛开启全球招募后,初赛在海外和国内30个分赛区火热进行。数据显示,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球各地的14723个项目参赛,较去年增长约22%,其中914个项目进入复赛,最终6大赛道154个项目晋级总决赛。
“本届大赛热度超出我们预期,特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海外影响力进一步凸显。”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朱民告诉记者,本届大赛海外赛场数约占三分之二,最终进入总决赛的项目中有124个为海外项目,占比超80%。“这更加体现了‘海聚英才’这四个字的意义,上海本就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正进一步增强。”
记者了解到,与往届相比,本届大赛参赛项目来源更广、潜力更大,海外赛区参赛项目较去年增长约420%。变化还表现在参赛选手的特征上:晋级总决赛的选手中,45岁以下选手占比达84%,最年轻选手仅19岁;博士占比约66%,硕士及以上占比约91%,参赛项目的选手或核心团队拥有海外工作和留学经历的占比超80%,呈现出年轻化、学历高、国际化程度高等特征。
比赛现场,记者见到了上海听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蒋越,他带来的创业项目是AI赋能复杂设计。蒋越是同济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联合博士,去年,他在英国成立创业团队,今年选择回到上海并注册成立公司,希望将自己的创业项目落地上海。
蒋越说,自己的创业项目偏向设计,上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而且创业环境在国内首屈一指,选择上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团队中一些海外伙伴,也正要来到上海发展。“作为初创企业,我们还很稚嫩,创业经验也不够丰富,希望通过‘海聚英才’这一赛事平台获得更多关注和支持。”
人工智能成赛道创新基因
记者注意到,此次总决赛围绕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兼顾项目成果原创性、潜在社会与经济价值,同时注重国际领先性与国内空白填补能力,按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不同标准打分。参赛项目“早小硬”特点更加明显,很多项目科技感十足。
比如,高端装备制造、未来智能、信息技术等赛道,有具身智能核心视觉感知传感器、新一代高分辨率商业红外卫星研制、面向低空经济的导航安全技术等前沿科技项目;生命健康赛道,有面向微创精准治疗的高磁响应可降解磁控微机器人、新型mRNA-LNP递送技术在原位CAR-T疗法中的应用及产业化等医疗科技项目;绿色环保、文化创意/农业科技赛道,有智能化高效快装型小型风力发电机系统、人工智能辅助基因编程大豆选种育种等创新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创新突破,各类底层技术和应用开发步伐加快,这一变化也体现在本届总决赛的项目中,更多人工智能驱动的项目涌现,人工智能已成为各赛道的创新基因。
“纵观人类发展史,每一次人类生产力的升级,通常是生产工具的升级。”参加大赛信息技术赛道的周新宇曾在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目前是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本届大赛,他带着基于人工智能的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项目闯进了决赛。他介绍,人工智能驱动的集成电路设计平台,有助于减少电路面积,提高片良率,缩短设计时间,加快产品选代。
目前,周新宇研发的项目已获得国内外四个发明专利,在海外有小规模订单,未来,他希望将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在上海。在他看来,上海有最适合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创业的氛围土壤、产业活力和支持政策,自己的项目与之高度契合,“上海是我们的不二之选”。
让成果转化更顺畅
技术之外,成果转化也是很多参赛者关注的话题。以往,更多选手更专注于研发本身,但在市场开拓、投融资等方面没有太多经验,“海聚英才”为团队提供了包括专业培训在内的多方位支持,使团队在成果转化方面更为顺畅。
“从初赛走到决赛,来自政府部门和产业界的专家给我们提供了长期的辅导,PPT改了好几轮,我们的创业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参赛选手、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的仇鹏说。
比赛现场,记者见到了本届总决赛生命健康赛道的评委、上海长征医院副院长殷浩。他笑说自己是“海聚英才”的“老朋友”了,在第二届“海聚英才”大赛中,他带来的再生胰岛治愈糖尿病项目获得当时创新赛道的第一名。从选手到评委的转变,更让他对赛事的促转化作用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参加比赛,磨炼了我们的项目展示能力,也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投资和支持,项目推进的时间得以大大缩短,如果没有参赛,可能需要摸索更长时间。”殷浩告诉记者,目前,团队已经在开展一期实验,如果顺利明年初就能进入二期实验。“我们希望能够在3-4年能够真正实现产品上市,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
类似的案例,在比赛中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首届大赛举办以来,上海科创集团已投资“海聚英才”大赛项目近30个,投资金额超过7亿元,多个项目已成长为行业龙头。朱民告诉记者,对本届总决赛遴选出的获奖项目,除奖金奖励外,还成立了专门基金进行全方位支持。”相信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大赛品质,也有助于形成全球人才的聚合效应。”
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
伴随着第五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拉开帷幕,2025年“海聚英才”创新创业活动月也同步启动。
未来一个月,全市16个区、临港新片区及各相关单位将紧扣“聚才、创业、链接、融入”四大主题,以“人才聚、人才创、人才赛、人才说、人才享”五大板块,组织外籍人才招聘会、GateChallenge创新创业大赛、AI赋能主题沙龙、海外博士人才中国科技行等30多项重点活动,进一步提升上海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
此外,活动当天揭牌启用的“海聚英才”创业城,不仅为总决赛选手提供路演赛场及赛事服务,还将为来自全球各地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人才政策咨询、赋能孵化、投融资对接等。在这一人才服务新地标内,“海聚英才”品牌展示馆、“海聚英才”创业学院、创投基金、会客厅、梦空间、书吧、研习社、汇智坊等特色空间一应俱全。
据介绍,“海聚英才”创业城核心范围17平方公里覆盖“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作为服务创业人才的核心载体,未来将推动科技成果“从0到1到N”的转化,着力招引学术精英、科研专家、企业家领袖等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形成人才“热带雨林”效应。
栏目主编:张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