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理想碰撞测试为何引爆争议? 所见非所得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这是理想遭遇了汽车历史上最大的抹黑事件。”近日举行的理想i8产品发布会上,理想汽车董事长、CEO李想谈及去年的理想MEGA风波时发出感叹,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理想转身也成为“抹黑”其它车企的“恶龙”。

一段视频引发关注,理想i8与一辆卡车在对撞测试中,卡车被撞得四轮离地。这一事件引发巨大争议,另一方的东风柳汽强烈反弹。

按下葫芦又起瓢,理想汽车本想借助i8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但这场争议却是始料不及。

8月3日晚10点,中国汽研和理想汽车发表声明,中国汽研称此次仅针对i8的验证测试、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理想汽车也解释,“我们的初衷就是让用户看到理想i8在提升车辆安全性上的努力与成果。”

中国汽研“打脸”太快

很多老司机在教导新手时,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远离大货,惹不起咱还躲不起?

万万没想到,理想不信邪,非要证明“SUV能将卡车撞飞”。这也真是离了大谱。

理想汽车新车上市发布会上播放的一段视频显示,理想i8与一辆8吨重的卡车相撞,两车相对速度100公里/小时,相撞后卡车后轮腾空,驾驶室向前倾斜。相比之下,理想i8的A柱、B柱、C柱、门梁均无变形。

遭遇“奇耻大辱”的东风柳汽立即回应:截至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某汽车品牌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双方车辆是否改装、减配、卡扣是否固定、车辆是否过检等)、场景环境(测试场地状况、车速、驾驶状态等),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特定设计非常规测试场景。

“发布与公众认知正常碰撞结果偏差较大的碰撞视频,不仅贬低我司品牌形象,还容易对广大车主造成误导,形成安全隐患。”该声明措辞严厉。

理想方面也强硬回应,该实验是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认证,试验场地、测试设备以及市场端随机购买的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不存在任何指定。

这个球又踢给了中国汽研。中国汽研先是表示,测试的全过程符合所有的规定和标准,不会因为哪一方是客户,去刻意调节车辆参数,“测试卡车是一辆全新车,具体来源还需要与业务部门确认”。后面这句话也给自己留下了一定空间。

但这份通报打脸来得太快。8月3日晚间,中国汽研对此事再次进行回应:该测试项目仅验证理想i8车辆安全性,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不涉及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价。

根据搭建交通事故场景的需要,仅以卡车整备质量作为选择标淮,在市场端随机购买了二手卡车作为移动式壁障车,测试本身就很不严谨。

简单总结就是:第一,随机选取的卡车只考虑了8吨重,没考虑品牌等其他因素;第二,是个二手车,哪个地方可能坏了、维修过了,车辆工况并不清楚。

作为科研机构的中国汽研,针对此次测试表现得过于草率。比如,先说了是一辆全新车,转身又变脸为二手车。一句话,测试怎能如此儿戏。

使出“不对称攻击”

SUV撞卡车这事,本身就属于不对称式“攻击”。但这种“鸡贼”事情发生在理想汽车身上,似乎也不奇怪。

商用车和乘用车各有自己的安全法规。用自身长处搏击对方可能存在的短板,本身就不合理,而且一般卡车是重载,与SUV正面碰撞,弹跳到四轮离地到底说明了什么?

其实,SUV和卡车的重心不一样,就这么“水灵灵”地正面相撞,就得出乘用车的安全结论很难服众。

懂车帝也曾做过一次货车对乘用车的碰撞测试,用30款车分别去撞大卡车尾部,简称“钻卡测试”,速度为56km/h。碰撞结果几乎是乘用车全军覆没,其结果与此次理想i8把卡车车头撞到变形成鲜明反差。

关于乘用车与商用车的碰撞测试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如果利用这一空白,进行非标准化测试,人为制造差异化优势,自然容易误导消费者对安全性能的判断。

所以,不能只选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有意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同样的测试,如果N次对自己不利,只有一次对自己有利,便大肆宣传这仅有的一次,这样的舆论导向自然容易引发质疑。

这种PK其实有点类似田忌赛马。田忌用上等马、中等马分别对付齐王的中等马、下等马,而用下等马对付齐王的上等马,通过三局两胜赢得了最终比赛,但这只是一种取巧,并不代表田忌的马实力全面赛过齐王的。

类似的事情,理想也同样发生过。比如此前公布的“周榜单”,数据来源本身就存疑,从来没有经过其它车企认可,而且周榜单中文字游戏颇多。中大型SUV、中大型纯电SUV、30万以上高端豪华中大型纯电SUV,等等,只要定语足够多,总能把自家车型排到第一位。

正是如此,本次对撞测试的另一方东风柳汽当然不服气。一、车企不在场,不清楚测试车辆的背后车况;二、即便i8在测试中获胜,那也仅仅是某一个维度的优势。

营销用力过猛

很遗憾,理想汽车如获至宝的这次碰撞测试,却带来了一场舆论灾难。

此次事件中,理想汽车未经被测试方同意,公然展示了测试过程及结果,并以此作为自身产品优越性的佐证,这已然超越了正常的商业竞争范畴。这一波操作也惹怒了东风柳汽及其用户,7月31日第一份声明就指出“使用特定场景测试,与实际场景运营存在严重差异”“已构成严重侵权,严重误导和损害公众知情权”。而理想汽车和东风柳汽的产品线负责人还较上劲儿:理想称“相信权威机构的专业,要不来复测一把”,东风柳汽回应“可以啊,直播都行。”

接下来,乘龙卡车的经销商和用户也加入这场“约战”,东风柳汽甚至发出多张海报:“安全不是空口无凭的理想,而是我们每一程切实的守护”“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龙的脊梁,无惧挑战”等。

完全偏离的舆情让理想懊恼不已。8月3日晚,继中国汽研发布声明后,理想也发文《关于理想i8安全性碰撞测试的说明》为自己辩解:本次测试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和提升理想i8的被动安全性能,并非针对其他任何品牌进行产品质量评价,测试结果也不应被解读为对其他品牌产品质量的论断。测试所用东风柳汽乘龙品牌二手卡车仅作为移动式壁障物,我们无意、也没有对其做出质量方面的引导性评价。对于测试过程导致东风柳汽乘龙品牌被意外卷入舆情争议,我们实属无心之举。

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时说,专门提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规范企业数据发布的倡议书时就提到,“企业宣传应聚焦自身经营成果,宣传内容应关注企业自身技术突破、产品创新及服务升级,避免使用对比性表述,发布关联性排名等内容,禁止通过拉踩、攀比制造恶性竞争”。

在2025 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谈及“反内卷”时,其中一点倡议就包括,比技术、拼产品,抵制阴阳、反对拉踩。他举例说,今年3月份,比亚迪发布“兆瓦闪充”技术,以往其他企业在做排名时,会点出竞品公司名称,但比亚迪都隐去了。

理想汽车如此“大胆”,其背后原因是新车i8上市急需流量与轰动效应来提升关注度。随着增程入局者众多,加上技术门槛相对没那么高,理想在纯电市场需要树立壁垒。2024年初,理想本想用MEGA作“头炮”切入纯电MPV细分市场,却意外遭受网络恶搞,令其形象受损。而今,i8再度征战纯电市场,自然成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关键之车。剑走偏锋的“撞击乘龙8吨卡车事件”却让事件朝着不可收拾的方向狂奔,甚至让理想背上了“恶龙”的名声。理想能及时“喊停”,也算是明智之举。

爱点评

在流量思维主导下,非常规场景的极端安全测试被堂而皇之成为营销新选择,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商业环境。相反,理想i8原本与乘龙卡车八竿子打不着,两家车企本属不同细分市场,在安全技术上可相互借鉴,而不是通过“我能撞赢你”来获取流量。舆论,如同回旋镖一样,伤人终将伤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