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下一站北杨BEST YOUNG AI创新小镇启幕 20亿基金护航青年创业

IT时报记者毛宇

随着“创智未来,下一站,北杨BESTYOUNG”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推介会在徐汇区举办,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创业者社区建设正式启动。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200余位顶尖高校、企业、投资机构代表齐聚现场,共同见证这一AI创业新生态的启航。

记者在会上获悉,相较于已有的“模速空间”,北杨小镇以百万平方米的规模体量、“一轴两心两带三区”的系统规划,形成更具规模性、更富规划性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放大“模速空间”的溢出效应,通过“产-学-研-金”深度耦合的生态构建,助力上海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生态升级:从空间集聚到全链条赋能

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东至长华路,南至外环线,西至老沪闵路,北至淀浦河,总建筑面积约百万平方米,其“一轴、两心、两带、三区”的升级版格局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以上海创智学院为核心、华发路沿线科创载体为“创业加速轴”,小镇正打造一条贯穿“产-学-研-金”的生态主廊道,通过“创智学院+大厂+资本+孵化+高校+中小企业”的完善生态,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全域示范区、国际化智能产城融合区”的战略目标迈进。

作为小镇产业生态的重要拼图,红杉中国在推介会上正式启用“红杉中国创新加速器”,面向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早期创业团队提供全周期赋能。该加速器以“低成本、高密度”为特色,构建四大核心功能体系:体系化创业课程和资源服务、核心研发人才一站式招募、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落地赋能,以及交叉领域项目专属孵化环境。在资源支持上,加速器在租金减免、人才住房、创业资金等方面给予实质扶持,助力优质团队突破初创期瓶颈。

徐汇区同步发布的“打造全国人工智能高地2.0版实施方案”和《徐汇区关于促进智能体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为小镇发展注入政策动力。两大政策明确“六个地”愿景目标和22项具体任务:到2027年,全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2000亿元,企业数量突破2500家,产业人才规模增至12万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从“1.0基础布局”向“2.0高质量升级”跨越。

资金护航:20亿基金精准滴灌青年创业

针对青年创业者“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弱”的痛点,徐汇区设立规模20亿元的“上海徐汇人工智能青年创业基金”,由徐汇资本任管理人,红杉中国担任特邀投资顾问,同步开启红杉中国YoungPlan计划,为青年创业注入金融“活水”。

基金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坚持“投早投小”理念,深耕种子轮、首轮投资,重点支持35岁以下青年人才的创业项目,覆盖高校导师、科研人员、学生、大厂及连续创业者等各类群体,单笔投资一般不超过100万元。除资金支持外,基金还推出“1+X”赋能计划:优质企业可优先参与红杉中国YoungPlan计划,享受审评绿色通道、导师推荐与专属培训;依托徐汇资本生态圈,近百家合作投资机构、千亿级基金集群形成接续投资链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同时提供“投贷联动”“校友奖励”等增值服务,构建全方位资金支持网络。

青年视角:从学术到产业的实地感知

推介会当天,来自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交大等顶尖高校的数十位师生实地探访北杨小镇,上海创智学院、红杉中国创新加速器、人才公寓等空间留下了青年创业者与研究者的足迹,他们的亲身体验勾勒出小镇的创新吸引力。

“自己正处在创业落地的关键阶段,是学校推荐得知这次活动,地方政府的对接和创业支持政策让我格外关注。”今年6月从清华大学教科系研究院毕业的ComindX创始人刘森昊,其团队正在打造面向C端的知识管理软件,目前已进入内测阶段。谈及此行目的,他告诉《IT时报》记者:“来上海一是寻找落地机会,二是对接资金合作,我们作为初创公司,人力和资金都有限,很需要孵化器在场地、资金和产业资源上的支持。”

对于未来的合作需求,刘森昊有着清晰的期待:“首先是人员招募,急需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其次是资金生态,C端产品长期需要资金支持,希望链接优质资本;最后是资源优惠,专利申请和服务器使用若有政策扶持,能帮我们节省不少成本。”

来自清华大学交叉院的范晓昱则带着学术产业化的探索需求而来:“我们团队主要做AI医疗、安全领域的落地研究项目。”短短半天的参观,让她对小镇产生了浓厚兴趣:“这里的配套设施很完善,住宿环境、周边氛围都很棒,聚集的都是有激情的AI创业者,未来不管是学术交流还是产业合作都很有价值。”

在刘森昊看来,小镇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完整的生态链:“AI发展是场马拉松,这里有做模型的、做硬件的,全链条生态能为研究和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范晓昱同时提到学术落地的现实需求:“实验室里缺的是真实场景数据和对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只有和产业紧密结合,才能做出真正能用的技术和产品,这正是小镇能提供的价值。”

产业样本:端侧智能的“无人区”探索

在红杉中国副总裁李彦男与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曾书霖、日行迹创始人兼CEO孙天祥、津渡生科创始人金泳成等嘉宾的圆桌会中,众人围绕AI技术趋势、创业痛点解决、资源对接需求等关键话题深入交流。

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曾书霖分享的技术探索故事,成为小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动注脚。“在红杉等力量的助力下,优质孵化器能让创业想法从概念落地为现实,而专业导师团队和人才储备正是核心支撑。”曾书霖表示,这也是企业选择扎根北杨生态的重要原因。

由无问芯穹与创智学院联合打造的“智能终端联合实验室”,聚焦AIPC、AI手机、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主攻“小盒子”里的算力优化难题——相较于数据中心“大盒子”的算力运行,如何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兼顾模型智能水平与运行速度,是行业公认的挑战。“我们正通过专项课题攻克模型训练优化、芯片适配运行等关键技术,这离不开高校学生、专利资源与产业力量的协同。”曾书霖在接受采访中透露,团队在端侧模型、端侧推理软件等核心技术上已走在国内前沿,“国外难寻对标解决方案,相当于在‘勇闯无人区’”。

未来图景:2027年建成全球AI创新高地

按照规划,到2027年,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将培育不少于10个人工智能创新项目平台,聚集企业超600家,引育独角兽和龙头企业不少于10家,形成50个以上可复制推广的AI应用场景。从政策扶持到资金支持,从空间保障到生态构建,小镇正以“高密度、低成本、强互动、快迭代、有温度”的发展特质,成为青年AI创业者的“梦工厂”。

红杉中国创新加速器同步举办的OpenDay活动上,专题分享、项目展示与面对面交流交织,为创业团队搭建起一站式赋能平台。正如刘森昊所言:“这里既有落地所需的政策与资金,更有并肩前行的伙伴与生态,这正是初创企业最需要的成长土壤。”随着越来越多青年人才与创新项目的涌入,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正加速成长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