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顶级VC BVP最新判断: 软件3.0时代来了, 这5个才是AI编程的最大机会

在软件开发领域,AI编程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分析顶级风险投资公司Bessemer的观点,探讨了AI编程的五大关键投资主题,包括AI驱动的生产力提升、软件开发的民主化、AI原生的下一代开发工具、上下文工程,以及服务于AI的开发者工具。

AI编程正在成为所有投资人的共识。

2021年6月,GitHubCopilot发布预览版,比ChatGPT掀起更大规模的AI热潮还早了五个月。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软件开发的3.0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新时代,自然语言取代了传统语法,成为主要的编程接口。AI代理不再只是辅助开发者,而是逐渐成长为开发者本身。

这一趋势到今天愈发清晰。到2024年,GitHub年收入达到20亿美元,其中超过四成的增长来自Copilot。这只是冰山一角。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到2030年,AI将编写超过95%的代码,而在许多增长最快的公司里,这一未来已初见端倪。

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很迅速。数十亿美元正涌入AI驱动的开发工具赛道,从代码生成到自动调试,从团队协作到部署上线。几起重磅收购已经重塑竞争格局,而这仅仅是开始。

为什么AI编程如此特殊?原因很简单:代码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语法规则明确,加上数十年的开源数据积累和成熟的质量评价体系,使得软件开发成为AI最理想的落地场景。

今天的关注点,或许还停留在AI如何提升效率、缩短调试或上线周期。但这只是序章。AI的力量正在孕育全新的范式——软件开发不再只是对现有流程的增强,而是在演化出一种“物种级别”的变化。

不久前,国外顶级VCBessemer就梳理了AI编程行业的五大关键投资主题:AI生产力工具、软件开发的民主化、AI原生的下一代开发工具、上下文工程,以及服务于AI的开发工具。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Bessemer的视角,一起看看AI编程的未来版图。

01AI驱动的生产力提升

通过AI增强开发者生产力的愿景,正在变成现实。过去那些让人心力交瘁的“苦差事”——无休止的调试、代码审查、环境配置、事件响应,以及琐碎的低级修复,如今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去完成。开发者终于能把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释放出来,转向更高价值的工作。

这种转变意义深远。维护、测试、文档编写等耗时任务,曾经占据了工程师每天的大部分精力,而现在AI会先行处理这些流程,再将优化后的结果交给人工确认。工程师能够重新聚焦在真正重要的领域:架构设计、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以及推动业务前进的关键功能开发。

提升的幅度令人震惊。平均恢复时间从几天缩短到几分钟,版本变更的前置时间被大幅压缩,新人上手的周期从几个月降到几天。这里的改进不是线性的优化,而是数量级的跃升。它正在从根本上重塑小型团队的能力边界,让他们能完成以往只有大公司才敢尝试的任务。

02软件开发的民主化

大模型和一系列新兴工具,正在重新定义软件开发的权力结构。

它们打破了过去将专业开发者与普通人隔开的技术壁垒。英语,正在成为新的“编程语言”。借助快速成型的平台,人们无需掌握语法或框架,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甚至上传一个设计稿,就能生成可用的应用程序。

这意味着,软件创新的关键不再是背熟框架或记住语法,而是创造力、领域经验和产品品味。未来最好的医疗应用,或许来自一位深知患者流程的医生,而不是一位熟练掌握React模式的工程师。

与此同时,代理工程的兴起正在推动我们走向一个更自主的时代。AI代理不再只是辅助,而是能够独立执行:它们可以管理复杂的工作流、协调部署,甚至在无人监督时识别和解决错误。过去需要人工“在场”的环节,正在逐步交给自主系统。

降低技术门槛与提升AI自主性,这两种技术力量,正在共同重塑软件的创造方式。开发者的定义被彻底改写:任何能够表达愿景并善用AI工具的人,都可能成为新的开发者。创新的边界因此被大幅拓宽,软件创造正在向整个社会普及。

03AI原生的下一代开发工具

正如软件2.0通过关键基础设施让Web开发走向大众化,比如Auth0消除了数月的身份认证复杂性,Stripe抽象了支付,Twilio将短信集成简化为几行代码。如今,我们正在见证AI原生开发的基础层逐步成形。

这一堆栈的核心组件开始浮现:

内存与上下文管理:以前,开发者得自己搭建复杂的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才能让模型“记住”上下文。现在有了Mem0、Zep、Subconscious这样的“内存即服务”,就像给AI插上随时可用的记忆模块,能保存对话、用户偏好和长期学习,对任何需要跨越多轮交互的应用都非常关键。

AI原生框架:过去写多步骤逻辑要自己处理各种细节,比如重试机制、令牌管理、代理调度。现在有了LangChain、LlamaIndex、DSPy、Crew这样的框架,就像当年React改变了前端一样,开发者可以直接专注业务逻辑,其他繁琐的底层工作交给框架来做。

运行时与部署基础设施:做AI应用,很多团队会卡在算力不足和部署麻烦上。Modal、fal、Replicate、Fireworks这些平台,就像是给开发者准备好了一套“现成的厨房”。你不需要自己去买GPU、搭环境、解决冷启动问题,只要写一个函数调用,就能直接跑起来,省去了复杂的运维工作。

软件2.0的关键优势在于快速试错和即时反馈。比如LaunchDarkly,让团队每天都能上线新功能,先在1%的用户中测试,如果出问题就立刻回滚,把原本几个月的学习周期压缩到几个小时。

AI原生工具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只是难度更高。它们不仅要验证“功能能不能用”,还要回答“AI的输出是否准确、安全、对用户有帮助”。

因此,一个新的评估与可观察性生态正在形成:

提示的版本控制:像Honeyhive、PromptLayer这样的工具,让提示词可以做A/B测试,就像网站测试不同按钮一样。如果效果变差,还能自动切回去。

持续评估:Bigspin.ai这类平台,不光在上线前测试,还能在实际使用中结合标准数据和用户反馈,随时监控AI的表现。

语义级指标:不再只看“点击率”这种表面数据,而是衡量AI的答案是否有用、是否准确。比如用LLM-as-judge或“判断实验室”来给结果打分。

未来真正的赢家,会把AI开发从“上线后祈祷别出错”变成一个可控、可观测、数据驱动的过程。因为大模型的输出本来就带有不确定性,平台必须做到:开发和生产无缝衔接,提示词和模型能随时替换,还要能在一个功能优化时,第一时间发现另一个功能是否被拖累。

更重要的是,人机反馈要能快速扩展:把疑难情况交给专家判断,再把这些结果反馈给系统,用来改进自动化评估,形成一个不断提升准确率的“飞轮”。虽然我们还在早期阶段,但这些拼图正在逐渐拼合。就像软件2.0带来开发速度的飞跃一样,这一波浪潮不仅会让迭代更快,还会从根本上改变软件的思考和推理方式。

04上下文工程

如果MCP(模型上下文协议)真的成为标准,AI应用和软件开发的格局会发生很大变化。

上下文将不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可以组合、移动,就像“数据”一样在不同系统之间自由流动。这会催生一个全新的领域——上下文工程,就像当年数据工程之于数据库一样,逐渐发展成独立的专业方向。

企业也会投入更多资源,建设上下文相关的工具和流程,确保输入给模型的信息足够准确、新鲜、可靠。哪怕是细微的上下文差别,都可能让模型表现更好。能把内外部信息高效整合成“高质量上下文”的团队,会因此获得竞争优势。

同时,新的以业务为中心的MCP工具也会涌现。它们不会局限在IDE里,而是直接服务企业的日常工作流,自带上下文管理功能:自动调整上下文大小,关键操作留有审计记录,能根据任务需求动态扩展或压缩上下文。

从长远来看,MCP的普及会让上下文工程走到台前,成为产品设计的核心部分。企业之间的差别将不仅体现在谁的数据更多、谁的模型更强,而在于谁能提供更清晰、更丰富、更可用的上下文。能掌握这项能力的公司,将重新定义竞争格局。

05服务于AI的开发者工具

随着AI代理在开发流程中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开发者工具的用户”这个概念正在发生根本改变。AI已经不再只是程序员的副驾驶,而是能自己写、改、测、发的软件开发者。

这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工具不仅要服务人类开发者的体验(DX),还要为AI代理提供良好的“代理体验”(AX)。AI和人类理解界面的方式不同,因此工具需要重新设计,让代理能更快、更清晰地解析和操作。于是,新的形态正在出现:给代理用的浏览器、代理之间的协作平台、能自主执行任务的接口,以及更适合机器读取的文档。

与此同时,文档和身份验证等功能也正在被改造,使它们更容易被AI使用。未来最好的开发工具,不仅能帮助人类程序员工作,还能支持AI与人类协作,甚至在某些场景下完全由AI独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