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系列访谈|薛念文:回应时代课题,才能彰显强大生命力
【编者按】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根粉笔写春秋。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指导下,“澎湃新闻”推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系列访谈,对话2020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中的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和2021年、2022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生动展示一线“教学名师”是如何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利用三尺讲台孜孜不倦教书育人,讲好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世界故事、人民故事、时代故事的。
本文是与2021年入选“教学名师”的、同济大学薛念文教授的访谈。

澎湃新闻:您是怎么样进入马理论研究教学这一方向的?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薛念文:1994年4月同济大学社科科学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点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在同济大学学工部德育教研室,从事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与研究,一晃已经31年了,在31年的任教期间一直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教学中,见证了三十年来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的发展,见证了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在三十多年的教学中,碰到了很多印象深刻并且感人肺腑的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同阶段学生虽然追求有所不同,但是总体而言,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是大学生行稳致远核心动力。同济大学的学生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家庭、对社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支撑着这些学生奋勇前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澎湃新闻:长期开展马理论教学工作,对您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方法有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两个结合”的论断对于您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方法有什么影响?
薛念文:长期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习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在分析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和各种问题时,注重从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物质层面去寻找根源;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反对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一方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长期从事马理论教学,会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会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两个结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在看待问题时,会更加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与现代问题相结合。立足中国实际,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也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模式。拓展全球视野,关注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经验,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智慧和方案。
澎湃新闻: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怎么看的,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没有什么例子?有没有什么感悟与故事?
薛念文: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只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回应时代课题,才能彰显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精准对接中国国情,引领中国不断前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不断丰富,成为指引中国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澎湃新闻:教研多年,马克思主义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薛念文:马克思主义对于我来说是指导思想、学术根基与实践动力的三位一体,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马克思主义教育强调“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辨别伪史观。
澎湃新闻:您能聊一聊您觉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未来吗?关于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推进,您是怎么看的?
薛念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未来,以及其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推进,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学界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新质生产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命题展开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例如,对“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的探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将进一步强化其科学性和系统性。一方面,通过深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新概念的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另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分支学科的协同创新,构建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研究将更加注重国际比较与对话。
澎湃新闻:如何让同学们更好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
薛念文: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树立理想信念,可通过“历史案例+现实对照+行动指南”的三维路径,将理论学习与个人成长结合。用历史案例点燃理想之光。举一个例子:19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下,历时10年,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总长1500公里。凸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让学生了解和把握个人命运与集体利益必须紧密相连,劳动能够创造历史。
澎湃新闻:您觉得大学生思政课重不重要,怎样上好思政课,关键在哪里?
薛念文: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全球竞争加剧、意识形态斗争复杂的背景下,思政课是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的“防火墙”。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思政课提供“方向感”和“判断力”。通过思政课,学生能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联,激发社会责任感。
上好思政课要遵循教学规律,坚持数字赋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丰富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践,将课堂延伸至社会。
澎湃新闻:您觉得目前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怎么样?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薛念文: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呈现“素质提升、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理论深度与实践转化”、“传统优势与时代需求”、“队伍建设与资源分配”三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