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头版聚焦上海:科创高地向未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9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殷殷嘱托,不懈奋斗。黄浦江畔,科技创新的浪潮奔涌不息。上海,正以“策源力”定义科创新高度,以“生态力”凝聚全球资源,以“转化力”重塑产业格局。
这个空间有“模”力
4月29日上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和市长龚正陪同下,来到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
位于上海徐汇西岸的“模速空间”内,创业热情持续酝酿。自2023年9月揭牌至今,“模速空间”从一片毛坯房蝶变成近6万平方米、可“拎包入住”的高品质产业载体,成为专注大模型领域的创新生态社区。
如今,“模速空间”吸引100余家企业入驻,辐射带动徐汇区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超级引擎”。
上海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可以说与“模速空间”共同成长。“模速空间”揭牌当天,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夏立雪带着6名团队成员,将自己塞进“模速空间”A区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格子间。仅一年半多时间,无问芯穹就完成了传统企业5到8年的成长轨迹,以核心算力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全国20余省市,以火箭般蹿升速度跻身准独角兽企业。
在夏立雪看来,“模速空间”为创新创业者打造了一个“上下层”就是“上下游”的近距离创新生态,百余家科创企业协同互助,在咖啡香与代码声中构建起“热带雨林般”的创新生态圈。
这里基本形成了涵盖芯片设计、模型算法、数据语料、行业应用等人工智能关键领域的完整生态。为助推企业快速成长,“模速空间”打造了算力调度平台、公共语料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场景对接平台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企业可以获得一站式算力和大模型服务支持等全要素保障服务。
企业在此互相合作、共享资源,“邻居”成为“合伙人”的故事频频上演,极大缩短了技术研发和转化周期,产业成果也不断涌现。
2025年4月下旬,“模速空间”生态企业阶跃星辰在短短一个月内,上线三款多模态大模型,其中图像编辑模型Step1X-Edit,开源性能位列全球顶尖水平。近一周内,阶跃星辰与吉利集团联合研发的汽车智能座舱产品亮相上海车展,与人形机器人企业原力灵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5年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无问芯穹和“模速空间”、上海仪电联手打造了全国首个算力生态超市——“模速空间算力生态平台”,破解行业算力分散难题,为大模型企业扫清发展障碍。
“政府部门用算力补贴帮助初创企业在‘算力超市’扎根,他们成长起来之后,也繁荣了我们的生态。”夏立雪说,借助“模速空间”的生态系统,公司产品得以不断应用升级。此外,公司还得到了部分减免房租、支持人才政策、推荐标杆客户等支持。
科创生态结硕果
“模速空间”的快速成长,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缩影之一。自2014年5月至今,上海已然跨过科创中心建设的十周年门槛。2024年,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成果斐然:《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刊发表论文158篇,占全国30%;创新主体加快壮大,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万家,瞪羚企业数量67家……
这些科技成果也在给全世界带来惊喜。最近,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倪俊团队开发的工具网站,快被国内外学者“挤”爆了。该网站为访客提供细胞内任意两个酶的连接解决方案,其核心理念源自团队发表在《细胞》的研究成果。
看似是瞬间“放大招”,实则是十年磨一剑。在受访者看来,上海鼓励前沿探索、经费长期稳定、加强交叉融合至关重要,“选对人,不怀疑”,给予长期稳定支持,赋予充分科研自主权。
为一颗创新的“种子”,需要从研发到制造再到市场全过程呵护。以生物医药为例,上海市科委作为产业牵头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引领性创新改革,加大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供给,激发产业活力。仅2024年,就有国产1类创新药上市7个,国产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上市15个,分列全国第二、第一。
“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之一,是一座兼具卓越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优势的城市。”在夏立雪看来,上海科创资源丰富,是年轻一代创新创业的热土,“这里丰富的人才资源、开放的政策和国际化程度也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从实验室到市场端,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2024年,上海市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925个、总投资超1.1万亿元,亿元以上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重大优质项目占40%;工业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首次超2000亿元,同比增长11.1%,为推动上海经济回升向好、进中提质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4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实现产值461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攀登无止境,用“新”创未来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交汇点,2025年对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2024年开始,上海市围绕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健康等重点方向,先行聚焦量子计算、脑机接口、6G、第四代半导体、可控核聚变、绿色燃料等未来产业领域,为前沿创新寻觅源头“伙伴”。
可以看出,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过程中,上海正以“新策”促“新质”加速前行。2024年9月,上海宣布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以政府投资引导的方式提振早期科技投资市场信心,促进创新源头的优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积极推进在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新建,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高质量孵化器,实施“超级博士后”项目,培育国际大科学计划……近年来,上海正以系列举措加快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记者从上海市科委了解到,下一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将紧扣强化创新策源功能这个核心任务,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战略重点,从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主体、有组织推进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全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方面着重推进。
“总书记说,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对此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80后”,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健坦言,科技创新如同永不停歇的接力赛,“从‘50后’院士的开拓奠基,到‘90后’团队的颠覆式创新,上海正以开放包容的生态,让每一代科研人的智慧在此碰撞、融合。”
从“模速空间”的爆发式成长,到制度创新的破冰之举,再到全球视野下的开放布局,如今,上海正走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路上,每一步都在书写“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活注脚,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科技创新的“上海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