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从造车到造“人”: 奇瑞招商在即, 车企抢占机器人赛道

“这是我们新推出的车型。”一个名为“墨茵”的人形机器人今年8月在印尼雅加达国际车展上向观众推荐车型。

“墨茵”是一款由奇瑞汽车打造的机器人。近期奇瑞旗下人形机器人产品传出将于今年10月对外公开发布并招商的消息。据称,这款机器人未来甚至可能面向个人用户销售。

实际上,车企“不务正业”跨界机器人领域早已不是孤例,但成本高昂、AI技术尚未突破临界点仍是行业难题。随着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算力芯片迭代与AI决策能力突破,预计人形机器人未来成本有望降至20万元/台。

车企下场造机器人,“副业”变“主战场”

奇瑞布局机器人最早可追溯到2022年。到了今年1月,奇瑞专门成立了机器人公司“墨甲智创”,注资1亿元。不到3个月,首款人形机器人“墨茵”就正式亮相——身高1.67米、重65公斤,全身共有41个可活动关节,单手就有12个,步行速度最快每秒1米。

今年4月,奇瑞宣布完成首批220台机器人的交付。这些机器人出现在马来西亚的奇瑞4S店里负责迎客、讲车、推荐车型、陪同顾客看车。

按照奇瑞公布的规划,机器人业务将分三步走:先扎根4S场景,再扩展至商场、政务大厅等公共区域,最终进入家庭。10月即将启动的招商,将是其商业化落地的关键一步。

9月15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就此向奇瑞方面求证,截至发稿时暂未获得回复。

奇瑞宣称是全球首个能批量交付自研人形机器人的车企。事实上,人形机器人领域如今已成为车企竞逐的新赛场。

特斯拉推出的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计划在2026年实现年产5万台。早在2024年,特斯拉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我们机器人”(We,Robot)的演示活动。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介绍,这些人形机器人可以帮遛狗、端咖啡、带孩子。

在国内,小鹏汽车早在2024年11月就发布了AI人形机器人Iron,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今年上海车展,小鹏这款Iron人形机器人在现场展示了语音交互、灵巧手抓取等功能。

也是在2024年,有传言称比亚迪启动人形机器人项目,内部代号“尧舜禹”,当时这一消息未获得比亚迪公开证实。不过比亚迪确实不断在机器人领域进行投资,今年4月比亚迪完成了对人形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企业帕西尼感知科技公司的战略投资。

小米也在造机器人CyberOne。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8月19日公开表示,小米布局机器人领域已有四五年之久,持续看好机器人的潜在机会,特别是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这一应用方向。

此外,广汽集团的GACGroup、长安汽车的Changan、理想汽车的LiAuto等大批人形机器人“战队”都在组建中。

车企争相“烧钱”机器人

车企布局机器人赛道,并非一时兴起。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分析,本质上,造车和造机器人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电动车上的摄像头、传感器、电池系统和智能控制技术,几乎可以直接用于机器人。“这就好比学会了造智能汽车,顺手把机器人也做了——很多零件可以共用,很多技术可以互相借用。”

更实际的是,车企已有的生产线和供应链能省下大量成本。比如视觉感知硬件、运动控制模块,原本就是汽车智能化的核心部分。现在只需要调整设计,就能移植到机器人上。与从零开始的科技公司相比,车企不用重新找供应商、搭建生产线,显然走得更快。

不仅如此,市场前景也是驱动力。《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约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成本有望降低到20万元/台

热潮之下难题仍在。目前人形机器人成本高昂、场景适应力有限,能否真正规模化商用仍存疑问。车企虽有制造和供应链优势,但在人工智能决策、复杂环境响应等方面,大家都仍处于摸索阶段。

卢伟冰坦言,他尚未看到人形机器人有一个明确的、在商业上能形成闭环的时间点。人形机器人落地工厂并产生价值仍需要时间,“目前来看,的确难度非常高”。

从成本上来看,小米推出的CyberOne的单台造价高达60万元-70万元。这些成本究竟花在哪了?

王鹏解释说,目前核心零部件占成本大头。高精度伺服关节、专用AI芯片等关键部件成本高昂。比如奇瑞披露信息显示,墨甲机器人配备3D激光雷达、深度相机、全景相机及超声雷达、麦克风阵列等。

此外,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算法成本比较高,端侧算力芯片的成本也要被考虑进去。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还提到,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落地应用,最困难之处在于机器人AI水平不太够用,没有突破临界点。只要AI技术保持进步,机器人行业就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王鹏看来,如果克服了成本难题,未来入门级机型的成本有望降至20万元以内,但这需要规模化量产,还需要核心部件国产化突破,“假设研发成本是1亿元,只造1000台机器人平摊成本会很贵,但造1万台成本就会降低许多”。

马斯克此前也提到,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可以下降到2万美元-3万美元,也就是人民币20万元左右。

车企造人形机器人任重道远。就如王兴兴在今年8月公开发言时提到的那样,“今年人形机器人火爆,从长远来看,没准儿这只是一个小火苗,就像当初互联网的诞生一样。”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