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开展“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安全治理、全球合作等六大行动。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8月份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解读称,《意见》旨在系统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广泛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意见》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铠麟介绍,接下来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围绕“五个共同”做工作。

成果共享。推动在国内中试成熟、有效有益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在世界更多国家应用,赋能民生改善、产业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球人民。

能力共建。推动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高效务实推动项目落地,助力各国平等参与智能化发展进程。

技术共进。将通过举办人工智能国际合作论坛、国际赛事活动等方式,为各国人工智能人才学术和技术交流提供开放、公平、自由的沟通平台,促进各国互学互鉴、思维碰撞,携手推动世界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治理共商。近年来,我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发起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逐步推动全球形成治理共识。

生态共筑。积极践行开源开放发展路径,与各方共同繁荣开源生态、共享适配性技术方案,推动基础资源开放共享,降低应用门槛,打造更多技术可及、成效可感、经验可复制的发展成果,共同构建丰富多样、安全可靠的共荣生态。

提出3个阶段性目标

实施“人工智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充分遵循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为此,《意见》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个阶段是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表示:“未来一到两年,正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窗口期,要汇聚全社会资源力量,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六大领域,形成发展合力,推动‘人工智能+’打开局面,取得实效。”

第二个阶段是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

第三个阶段是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群众关切

“人工智能+”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更关系到人民群众。《意见》提出“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消费提质”等重点行动,其中多项举措都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四个“更”。

工作方式更为智能。一方面,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特点,改善传统岗位工作环境,减轻劳动者负担,降低安全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人工智能培训,可帮助劳动者掌握新工具、适应新业态,激发就业活力与创新动力。

教育学习更有效率。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要素、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

生活品质更加美好。在社会服务方面,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将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智能陪伴、助残设备、智慧养老等应用也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在文化产业方面,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将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的文化内容,进一步繁荣文化生产、促进文化交流。

消费结构更趋优化。一方面,服务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将改善文娱、电商、出行、养老等生活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另一方面,产品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智能终端“万物智联”,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快速普及,人工智能还将加快与低空飞行、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推动新产品、新形态不断涌现,持续释放新消费潜力。

“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不断推进,我们将看到人工智能不仅让工作更智能、学习更高效、生活更美好、消费更丰富,也让‘智能’成为每个家庭生活的组成部分,让科技成果惠及每一个人。”霍福鹏表示。